当前位置: 首页  >> 殡葬文化  >> 殡葬杂谈  >> 查看详情

从网络祭祀看网络迷信,喜忧参半

来源: 重庆殡葬网  日期:2018-09-17 17:08:12  点击: 
分享:
   一篇《互联网祭祀服务渐成为新时尚 祭祀网站不堪重负》的报道,将网络迷信问题再次推到了人们关注的前沿。

  其实,网络祭祀从2001年开始就已经在网络上显现,并逐渐流行起来。上海殡葬服务中心称,自从2001年推出这项服务以来,网站已有四千万的访问量,人们通过点击鼠标来祭拜已故亲人的灵魂,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四千万可不是个小数目!即使按一个人每年上一次的概率计算,也已经有一千万人在该站点上来哀悼故人!

  而与此相类似的网站已经有很多,只是可能他们还没有达到如此规模!而他们的发展无非缘于国家民政部在2002年就发出《关于清明节期间广泛开展殡葬法规宣传活动的通知》。此通知一出,众多网站和丧葬单位便推出了网络祭祀服务。

  从民政部的角度来讲,主要是看中了网络祭祀的优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环境。我国祭祀故人的传统都是采用焚烧的方式,在某些地方会大动干戈的焚烧各种各样的祭祀物品,甚至会出现浓烟滚滚的“壮观”景象,对于环境会产生很大污染。采用网络祭祀的方式就完全避免了这样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是满足了人们祭祀亲人需要的同时,能够避免交通拥挤之苦,并可有效防止火灾的发生。“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但是每年到了清明时节,由于人们外出扫墓时间集中,往往造成交通拥堵,为此酿成交通事故的也不在少数;而且采用烧纸钱放鞭炮等传统祭祀方式,导致纸钱乱飞,灰烬遍地,甚至引发火灾,致使清明时节“火纷纷”的现象非常突出。

  三是方便人们祭祀,尤其是对于身在异乡的人们来说,是最可宽慰的祭祀方式了。现在众多工作人员,平常工作都很忙,在清明时节都不一定有时间去纪念已故之人,而在外工作的人们,可能因为路途遥远,加之清明并不是法定节假日,一些人往往并不能如愿以偿地回到家乡祭祀亲人,采用网络祭祀便是最好的选择了。

  我们不能否认网络祭祀相较传统祭祀方式所具有的优点。而且纪念已故亲人,也是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但关键的是,网络祭祀即使是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都无法摆脱迷信的本质!

  仔细观察现有的祭祀网站,无一例外的采用了传统的祭祀方式,只是将传统的实物“虚拟化”!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与网络祭祀几乎“同生共荣”的网络占卜也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占星奇缘、十二星座解说、周公解梦、北斗星易等等,网络迷信正以五花八门的形式呈现在无数网民的面前!

  看看身边众多的青年大学生朋友,尤其是女大学生朋友,他们在网络上访问最多的也许就是占星奇缘、十二星座解说等内容,甚至有的人是每天都要看自己的幸运情况来决定自己一天的工作安排!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已经完全回到了“原始”状态。

  众所周知,迷信,是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够发达的产物,人们对某些自然和社会现象缺乏认识,而进行的错误解释和盲目的崇拜。科学技术可谓是迷信的天敌,它的大力发展,使人们逐步走出了封建迷信的阴影,擦亮了眼睛开始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就一直努力在破除迷信,让人们成为“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改变,一些传统的迷信活动已越来越少。

  可没想到的是,如果迷信这一古老的活动却借助所谓的高科技又“死灰复燃”了!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现象的发生,说明它有其自身的市场。可我们却不能忽略一点,那就是媒体的巨大作用。

  杰.罗森(Jay Rosen)在美国传媒领域发起的倡导“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或Public Journalism)呼吁广大的传媒工作者们:一是将传媒的受众视为公民,将他们作为公共事物的参与者,而不是公共生活的旁观者或牺牲品;二是帮助社区解决他们的难题;三是改进公众讨论的风气,而不是看着它恶化下去;四是帮助公共生活向正面发展,让这种生活对得起媒体对它的关注。

  这一运动说明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们的观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风气的形成过程中,媒体要败坏它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要恢复它却是件很难的事情。

  网络迷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但并不是所有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是这样,那么网络色情业也许是最为发达的!因此,对于我们的政府来说,在鼓励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如何进行积极引导的问题!

相关

    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