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殡葬文化  >> 宗教殡葬  >> 查看详情

壮族葬礼习俗|壮族道公师公信仰制度

来源: 重庆殡葬网  日期:2018-09-19 11:35:44  点击: 
分享:
    报丧
  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洗礼
  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入殓
  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人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停丧
  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麻巾。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头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经文。给死者超度亡灵。
  出殡
  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后。出殡时,先由亲属一人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道公一路敲锣打鼓,持利剑在前开路。灵柩紧跟道公之后,披麻带孝的孝男孝女扶着灵柩前面,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面。行进途中,灵柩绝对不能着地,直至墓地。到达墓地后,下葬前,道公将一只带去的公鸡捧在手中,转了几转,放进墓坑里,以卜吉凶。道公还把带去的谷粒抛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阴间能丰衣足食。随即将灵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后他们及送葬队伍就转归路,由一些人在那里埋棺筑坟。在回来的路上,道公不得再敲锣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们不得再哭,不得回头望。人们在路上还摘路边的桃树枝叶来鞭打自己的衣服,以示驱邪,人们回到丧家门口,每人都要在装有桃叶的水盆里洗手,以为去邪。人们吃了一餐饭后分散回家。
  出殡后,丧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设死者灵位,朝夕供奉饭菜,过节点灯烧香。满三年孝男孝女才脱孝服。
  在死者的葬式上,壮族曾经有过各种葬式。如岩洞葬、悬棺葬、屈肢蹲式葬、水葬、火葬、拾骨葬等。而民间普遍流行的是拾骨葬。
  拾骨葬,又叫迁葬,是将棺尸埋葬,上土筑坟,过三五年后,择吉日良辰,再开棺拾骨迁葬,俗曰“拾金”再葬。
  壮人认为,拾骨葬是帮助先人的灵魂从地下回到地面,以便逢年过节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如今拾骨葬之俗民间尤存。
  1950年后,壮族民间的丧葬礼仪风俗文化有了不少的改变。丧礼、礼服、脱服以及迁葬等均从简。然报丧、入殓大体仍沿旧俗,一些地方还请道公做道场念经。
  在壮族好些地方,有类似现在治丧委员会的“老人会”。如果这家是“老人会”成员,必须马上去报葬,“老人会”立即出来协助办理丧事。“老人会”现在依然存在,不过已经没有迷信的内容,变成纯粹是互助的团体。参加该会的会员,交十个碗,十个羹匙。并把姓名写在传命牌上,该会积累了一大批餐具,供有丧事的会员借用。平时可以租赁。每年旧历六月初六为改选正副会长的日子,会员各派一名男子到指定地点赴会,各带家酿米酒若干。宰一头猪作宴席。会长主持会,照例要阐述一番宗旨,宣布申请入会名单,用协商办法选下一任正副会长。会务办完,即共饮团结酒。谁家老人去世,会长便召集会员齐心协力处理后事,壮语叫做“含卢过喝”,意思是划船过河滩,同舟共济过难关。会长为死者家属征集钱、米、酒等物。会员各家壮实男子要出来帮助打柴、修桥、铺路、挖坑、扶棺、料理吊唁事宜,事毕,会长设宴酬谢。会长还要出任丧家办理丧事的总指挥。有了“老人会”,即使是贫寒之家,丧事也能隆重举行,使儿女尽到孝道。这是壮家人团结互助的好传统。
    (一)丧葬道场的组织形式和器物
     壮族人存在着道公、师公信仰,所以在亲属死后,道场是一定要做的,他们认为如果不做道场那么死者就无法跟祖宗一起享受子孙的祭祀,无法进入阴间成为孤魂野鬼甚至变成厉鬼恶鬼搔扰家里,不过实在是没有钱的丧家可以先缓几年,等有钱了再补做,即使如此,小道场是一定要做的,也就是说要请三五个道公唱经一个晚上以送死者下葬,这样死者才虽然暂时进不了祖宗行列,但还可以享受子孙对他的祭祀,不至于成为孤魂野鬼。在都安、上林等地,丧家一般都会先请一个“大道公”,由他确定做道场的时间,以及由他去寻找组织其他的道公、师公共同搭配做道场,也有些丧家自己另外请“大师公”,由他组织其他师公。所有道公、师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所不同的只是大道公一般管大鼓,指挥控制场上的节奏、进度,大师公指挥其他师公配合道公做法事。道公、师公的人数一般为双数,双方各八人,据说取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意,也有些地方和家庭要的人数比较少,六个或者七个,而且师公人数比道公少两个,但最好的是道公、师公分别有八到十二个,不过具体情况还是要看丧家财力情况的。除了道公、师公外,丧家一般还要请一班乐队,即吹鼓手,他们在道公、师公轮流做法的过渡时候,以及各种仪式开始、结束之时吹奏哀乐,当然请不请乐队以及请多少也是由丧家财力决定。用当地人的话说,此即为所谓的“三教”(道教、师教、乐教)。道场做得越大丧家越体面,越显得其随死者的尊敬。一般来说,开道场的时间为两天两夜,生前做道公、师公以及做丧品者会多一天一夜,是为三天三夜,其间做道场者除了间歇的一点时间外,基本上不能休息。壮族人重视邻里关系,一旦一家有丧事,全村和附近村庄的人都会自动来帮忙煮饭做菜招待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和做道场的人。
    道公、师公在丧家举行仪式都有两个地方,一个是灵堂,那是他们共同举行仪式的地方,另外一个则是他们设本坛的地方(道为道坛,师为师坛。道坛设于屋内——大部分地方设在丧家屋内,有些地方设于邻居家屋内,师公的师坛只能设于屋外)。本坛挂着本教始祖的画像、一些神仙的画像,摆着香案,桌上摆着简单的供品和一些香火,燃着一盏煤油灯(意为长明灯)。道公、师公除了会在灵堂前唱念做打之外,便是在本坛设立之处唱念经文。他们在本坛前各就各位坐好,随着“大道公”手中法器的指挥而规律地打击乐器,期间跟着“大道公”一起唱颂经文或者应和“大道公”的唱颂内容,阵容整齐而严肃。
    在都安农村的一个葬礼上,笔者见到道公、师公所用的乐器有:大鼓(陈洲先生在调查报告中提到他在都安县城看到的是大鼓和银铙连在一起,笔者见到的仅仅是大鼓)、小鼓、公铙(较大)、母铙、大锣、道铃。师公除了这些乐器以外,还需要有跳舞时需要用的刀、剑、叉等物。
    道公的经文,都是以手抄的形式留传的。笔者有陈洲先生调查后列出的一套道公释教的经书名,不是很齐全,大致如下:(在此略去)
    每卷经书都对照着丧葬仪式每个相应的过程。其实在做道场的时候,道公是不会唱完全部经书的,否则两天两夜的时间做不完一个道场,不过有几卷经书是每场都要唱颂的,其他的可以适当增减。
   (二)丧葬仪式实例
    时间:2007年
    地点:广西都安县保安乡巴善村中立队一黄姓家中
    附注:死者为户主的妻子,落井而死,系意外死亡,已经下葬两年多了,今年才举行仪式。意外死亡的已经成年者,当斩狗斩鸡于野外。生前身份为道为师为做丧品者则需杀马于庙前,有钱者也可加杀牛。
    第一天中午12点左右。道公、师公到事先选好的一处地头开始举行斩狗斩鸡仪式,狗、鸡的数量视情况而定,为一个死者开道场需要两只狗,为两个则需三只,其中一只狗是给天地的,另外一只是给死者的;而鸡的数量一般为八只,两只公鸡是师公的,五只是被斩头的,一只母鸡是用来断根的(意为断绝这个家族的不幸——意外死亡)。在整个仪式中,道公、师公在乐器的伴奏下轮流或者应和唱念经文,以超度死者亡灵成为鬼进入祖宗列。最重要的仪式是在整个仪式结尾的时候,在唱念经文的声音中,亲属背对道场,一名师公逐只将已经套上用红绳穿好的竹竿上的狗、鸡的头部撞到事先架好的油锅上,再由油锅处拖到相应的地点(鸡到祭品摆放处,狗到将要埋坛处)由师公斩断其头,寡妇撒灰于断头上,然后将所斩之头封进一小坛内,将坛埋于地里(通常在石头下的一小块地方,较隐蔽,人们以后就不容易踩到)。这样,这个野外仪式就结束了。死者只有经过这个之后才能成为正常鬼魂,才不会搅扰家人和村民。
    如果要杀马(为死者备马,让其在阴间依旧威风),则先使马于唱念经文中绕灵堂转三圈(土话:转丧),马背上置有死者牌位(这种做法确实残忍,笔者曾于几年前见到灵堂前的马边转边流泪),然后拉马祭庙,祭完之后,在回来快到家时,由师公往马身上捅一刀(“杀一不杀二”,只能捅一刀),之后放马绳,任马自走自死,据说马死时若头转向南方比较好。也可以用竹马(竹和纸糊成的马)代替活马,最后一天由道公念经“封”给死者,然后焚烧竹马于墓前。
    下午。从野外举行仪式回来后,道公、师公开始在各自本坛唱颂各自经文,期间也在灵堂前摆场念经。
    晚上。道公、师公在晚上发鼓前各做各的事。在发鼓后,双方开始轮流或者一起在灵堂前做法事。发鼓是很重要的,所以道公都是挑吉时发鼓的。所谓发鼓,就是在某个吉时里,由大道公、大师公敲其大鼓(一般是道公的鼓先响,师公紧追其后),其余所有的乐器在大鼓或激越或缓和的鼓声引领下,齐声奏鸣,此举表明丧礼真正的完全的开始了(笔者在农村没有见过有乐队参与道场的,所以此处说的只是道公、师公所设的道场情形),这个过程持续大约半个小时(有些也只持续了十多分钟)。之后,道公稍事休息,屋外的某两个师公在这闲暇时进屋来,他们都穿着红衣,戴着面具,一个是老爷爷样貌的,一个是白白的女性的样貌(看不出年龄,身份为配合老爷爷的表演可以变换),两人在灵堂前说些好玩的事,引人发笑,同时他们会说些祝福子孙的人,然后问子孙要钱。之后,便是精彩的“踩泥”,在大道公时快时慢的乐声中,由一个道公引路、死者的亲生儿子手里拿着死者牌位跟在道公们的后面绕灵堂“转丧”,鼓急的时候,道公们是跑跳着转丧的,缓时则快走,同时敲响、奏响自己手中的乐器以应鼓声,他们“踩泥”时是有规律的,按照五行图形或者八卦图形、九宫图形踩走(据说源于诸葛亮),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踩九宫,俗称踩花灯,在九碗米插上蜡烛,将其按照九宫图摆在堂屋的地上,道公绕灯碗“踩泥”,道公们说如果在踩的过程中有灯碗熄灭了,则不太好,这个仪式的意义为向花婆求童子。“踩泥”持续十多分钟甚至半个小时,意为引新鬼学走路,这样的“踩泥”第一个晚上一般都踩上两回,而在第二天早上、中午、晚上都会各踩上一回(称早朝、午朝、晚朝),最后一次“踩泥”则是第二个深夜,意为踩“摇钱树(用纸束扎成的类似摇钱树的“摇钱幡”)。这次“踩泥”之后便是所有亲戚跟在道公和拿着牌位的亲生儿子后面转丧。之后便是诵经——转丧,直到天亮,过程循环不断。
    第二天最为精彩的便是师公舞。在道公激烈的“踩泥”之后就是师公舞。在大道公、大师公的鼓声中,第一个师公出场了,他站在屋子中间,念说一阵后,四个头戴红头巾,脸戴面具,着红衣裤,脚穿草鞋,手持法棍、刀剑等的师公轮流出场了,四个人在轮流表演“武技”之后便奉最先出场的师公的命令分别镇守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过了几分钟后几个师公开始一对一的对打,对打完了稍事休息。接下来便是师公们的杂技表演,其惊险程度绝不输于专业的杂技团。最后则是师公舞,除了大师公坐在旁边敲鼓以外,所有的师公都穿着红衣红裤,戴着红头巾和面具,开始独特的舞蹈,他们或双手平举,弓着马步,上身随着锣鼓声有节奏的摇摆,或是整齐踏步,或是围成一圈缓慢而有规律地转圈,或是激烈狂舞(看上去不是很有规律,可能是师父不同地缘故),这时他们并不念经,只是嘴里偶而会发出类似于吼的低沉的声音(笔者当时想到野兽),这种场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祭祀场面,看上去场面宏伟,震慑人心。整个舞蹈持续大约半个小时。完了后他们回本坛休息十分钟左右,便开始最后的戏,他们的面具已经脱了下来,身上的衣服并没有脱下来,他们手里拿着各自的乐器——铙、锣等来到灵堂,配合鼓声敲击着手中的乐器,边走边念唱——有点类似道公的“踩泥”,但工作不像道公那么快,也不用跳跃,只是按照一定图形转走,念唱时是一个人开始一句或者一个人几句,由下一个师公接下面的内容继续念唱讲述,直到他们将他们准备的故事讲完。他们所念唱讲述的大都是古代将相的故事,笔者当时听到他们讲述的是周文王、雷震子、关云长、张飞、诸葛亮的故事,师教没有成文的书让他们去学这些故事,所以他们所讲述的都是靠师徒口耳相传,念唱时全凭记忆,更厉害的是这些师公是临时组成队的,并不是出自同一个师父,但他们都能靠记忆准确地接下上一个师公的故事连续念唱下去。师公的戏到这里就结束了。余下的时间里就像之前的那样,念唱经文和配合道公做道场。
    实例中的每个仪式都体现了壮民族的鬼神崇拜和道公、师公信仰,在壮族人民的观念里,只有经过了这些道公、师公主持的仪式,死者的一生才算圆满。

相关

    暂无信息